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第九次大事記


姓名:郭安柔
班級:政二B
學號:06114221
       中央社
日期:2018/11/20 19:50
【標題】美教授:台灣能源供給可100%靠再生能源
【內文】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0日電)能源議題是大選中頗受關注議題之一,美國史丹佛大學環工教授雅各布森今天指出,新建核電廠成本較再生能源高,且存在許多風險,台灣電力供給若使用100%再生能源絕對可行。
雅各布森(Mark Jacobson)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也是美國能源部諮詢委員、國際知名空污、能源及氣候變遷專家,其在2017年發布一份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全球139國可以在2050年以低成本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供給能源和電力,台灣也在其中。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今天召開記者會,邀請雅各布森透過視訊與媒體對談,雅各布森強調,台灣電力供給若要轉型為100%再生能源絕對做得到,且成本並不高,完成轉型後還可以創造24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同時降低台灣境內空污造成的死亡人數。
雅各布森認為,台灣地處北迴歸線上全年日照充足,離岸風力條件也佳,可發展風力和太陽能,且相較傳統化石燃料需進口,台灣使用再生能源更具優勢。
此外,雖然台灣地狹人稠,但雅各布森認為,再生能源因地制宜的特性其實比傳統燃煤、燃氣或核能發電更適合台灣,像是離岸風機建造在海上,不需額外土地,而太陽能板能安裝在城市、大樓屋頂,土地需求也不大,依其研究估算,台灣即使達到百分之百再生能源,僅需約3.77%的土地面積。
針對核電議題,雅各布森也提到,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新建核能電廠每度電建造成本已經是風力跟太陽能的45倍,「一點都不便宜」,且新核電長建造時程長,需1019年之久,時間成本高。
雅各布森指出,核電也包含許多風險,包含核武器擴散、核廢料處理等風險,在全球自由的電力市場中,幾乎看不到新建核能電廠建造計畫,在美國也僅有一座正在建造中的核電廠。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指出,以核養綠公投將於24日投票,公投提案方在宣傳期間不斷散布不實等錯誤訊息,可能讓民眾對再生能源產生不必要誤解、拖慢再生能源發展速度。
綠色和平表示,提案方刻意忽視核電跟核工業存在的許多問題、刻意忽視世界各國進行能源轉型時的技術突破案例,更不斷傳遞核電才是國際趨勢的錯誤訊息。
綠色和平說,目前已經有無數研究顯示使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已經是非做不可的工作,核能不能養綠,只有全力發展再生能源,才能解決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問題。(編輯:黃于)1071120
【心得評論】
以核養綠公投於11/24通過,讓人不禁懷疑台灣民眾是否真的願意承擔核能的高風險?調查指出,支持以核養綠者,大多也並非真正擁核,而是出於對綠能推動能否於2025年成功的不信任感,以及對於電價上漲的憂心與使用核能較無空汙疑慮,故以此為優先考量。而居住於核電廠附近以及儲存核廢料地區的民眾就成為被犧牲的一群,會選擇繼續居住在附近的民眾也大多是屬於經濟弱勢者,無力遷移。這次公投的結果,也讓人不經懷疑,本該是落實主權在民,最能反映民眾心聲的公投,是否淪為了多數暴政,忽略了少數弱勢族群的心聲,任由他們被多數宰制。再者,蔡政府表示非核家園的目標不變,是否公投形同虛設也招致爭議。
我個人認為,核能也許相比火力發電,它少了空汙這項缺點。然而,在現今全球天災如此頻繁之際,一次的閃失就足以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核能的風險我們無法承擔,這也是為何綜觀全球,有能力發展能源轉型的國家,紛紛廢核。廢核是必須該做的事,減少火力發電與降低空汙也是該做的事。多數人不住在核電廠與核廢料附近,但換個角度思考,若電廠跟廢料在你家附近,你還會繼續支持擁核嗎?你真的願意承擔核能帶來的風險嗎?有點同理心,答案似乎就能很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