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第十一次大事記

善用伏流水 學者:可補充水源

系級:政二B
姓名:蘇柏宇
學號:06114250
新聞出處:TELA,https://e-info.org.tw/node/215318。
新聞時間:2018年12月4日

新聞內文:
面對缺水備援問題,台水戮力開發伏流水,學者普遍認為在水資源較缺乏的台灣,能多多尋找不同水源是必然要做的方向,伏流水能夠有補充效果,但伏流水仍會受到河川水流量影響,水量穩定度有疑慮,建議設置蓄水設施。
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院長虞國興提醒,伏流水仍會受到河川水流量的影響,河川水流豐沛時,伏流水自然量多,但在乾旱缺水、枯水期時,伏流水的水量也會隨之減少,也因此無法成為主要水源。不過只要在地形、地質都許可情況下,他非常贊同政府積極開發。
台大土木系特聘教授林國峰表示,從相關研究報告中得知,伏流水的開發中部以北可能比較不容易發展。他也建議慮透過設置地水攔水或蓄水設施,將取用之中流失的部分,以地下水庫方式再做儲存,或可更提升伏流水水量穩定性。

【補充新聞】

開發伏流水 預計2020年可日供65萬噸

新聞出處:TELA,https://e-info.org.tw/node/215317。
新聞時間:2018年12月4日

新聞內文:
        時序來到秋冬,台灣逐漸進入枯水季,為紓解每年缺水壓力,台灣自來水董事長郭俊銘受訪宣示,將加強開發伏流水,2019年將發包15萬噸水量開發,水利署並將增設10萬噸伏流水的實驗站,擴大在濁水溪、高屏溪等流域引水,目標2020年每日可達到民生用水穩定引用65萬噸伏流水,加上規劃擴大建置防災備援用水井8萬噸,希望未來颱風豪雨來襲後能不停水。
台灣地狹人稠、山坡陡峭、河川短促,留不住水,雖然每年有900億噸雨水,降雨量全世界排名第13,缺水情況卻也是全世界前18的矛盾狀況。
伏流水是地表地下水的一種,透過開發河床下方的水源,在河床底部約10米深處,先鋪幾層厚碎石,再鋪設不鏽鋼管線,而管線必須與河川流向垂直,上面再用透水沙袋,讓細沙跟碎石都變過濾器,利用水壓讓乾淨的水進入管線,再用抽水機抽取使用。

【補充相關資訊】
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224

個人心得:
        在台灣一年的降雨量,是全球平均的2.6倍,然眾所皆知台灣存有嚴重的缺水問題。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山坡陡峭、河川短促,致使降雨在短時間內,就通通流入海洋,無法作為日常以及工業之用水。
        一般而言,大家普遍思維認為水資源的來源就來自地表逕流或是海水蒸餾,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位於河川地底附近的伏流水受到了關注,更是因其流動的特性較一般逕流水還要來的慢,因此在取用上較為便利。另外,對於直接取用地下水會造成地層下陷等疑慮,若採用伏流水,在評估得宜後,並不會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但同上述而言,台灣溪流多數冬天為荒溪型河川,在無地表逕流的狀況下,伏流水亦會銳減,是否得以支撐民生用水、農業或工業用水,作為主要的水資源來源倍受疑慮。
        然我認為,還是十分贊同台灣得以發展此項技術,若成功發展成功,將能解決我國河川短促的問題,並結合伏流水的蓄水系統,夏天支應部分逕流水的不足外,其他則可存放至冬季缺水時使用,並結合科技水資源調配與計算系統,除了拓展水資源的來源外,更要針對使用水資源達到效益最大化。然若要發展此技術,技術層面仍需更多學者研究、倡議,政府亦要進行環評、推行,為台灣水資源開出一條新的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