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電動車化目標推動不夠力? 環保署、經濟部這樣說
學號:05114282
系級:政治學系
內文:
行政院長賴清德去年12月21日針對「空氣汙染防制行動方案」提出燃油汽車2040年全面禁售,要讓台灣進入「電動車化」減少空汙,而這樣的目標遭疑與現況推動有差距,環保署表示,電動車化須考量對國內產業是否有幫助,目前都還在討論階段,「沒有明確措施」。
台灣電動車化後續規劃是否不夠力,法規也不友善,讓廠商進口無利可圖,環保署坦言目前確實沒有明確措施,主要是此目標涉及整體國內汽車、環保產業,假設全部都要仰賴進口車,以環保立場來看當然很好,但若都不去發展國內自己的車輛,對台灣相關產業完全沒有幫助。
環保署表示,零組件、馬達等電子控制都是台灣強項,要如何結合讓國內整體產業也能向上提升是考量的重點,現階段電動車化都還只是討論階段,加上此目標還得由經濟部提出完整規劃。經濟部工業局指出,行政院拋出的電動車議題,還須由環保署、交通部一起推動,以經濟部角色而言, 只是技術輔導並提供國內產業資源。
工業局表示,台灣車業一直都有在開發電動車,從研發、測試等多階段到最後消費者拿到手中,至少都要花上百億元的費用,只是現在大家在意的問題是,車輛穩定度跟可靠度有沒有好,且燃油汽車跟電動車價差太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台灣電動車還沒達量產階段。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小客車682萬輛,15年以上的小客車有190萬輛,截至目前台灣電動車才1674輛。工業局指出,交通部和環保署各有職責一起推動此政策,如交通部立場就是要加強公共運輸使用率、規劃綠能停車格等政策,有效降低汽車使用。環保署除修法外,也要提出相關配套措施。經濟部部分則是提供方向、技術、資源和預算,讓電動車零組件廠等相關車業提出申請,同時輔導他們以產品為導向好好研發,做出可以上路的資源。
心得:
汽車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它的發明對人類有著極大的貢獻;即使是到了今天,汽車仍然是最方便、也最普及的一項交通工具。有些人更以汽車的數量作為一個國家社會進步和繁榮的指標。不過汽車也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汽車在發動或行駛時排出的廢氣裏頭,除了燃燒剩餘的空氣、水蒸氣和無害的二氧化碳以外,總是還會含有一些未完全燃燒的燃料、一氧化碳以及各種氮的氧化物,這些額外的產物就是造成近年來困擾世界各大城市的「煙霧」(smog)的禍首,其中尤以氮的氧化物為害最烈。而電動車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對於汽車而言來的低
用較為綠能的電動車改善汽車所帶來的空污,是目前台灣也要繼續推動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