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第十二次大事紀

系級:政二B
姓名:蘇柏宇
學號:06114250

氣候變遷績效評比 台灣連三年退步至倒數第五 慘輸中印

新聞來源:TELA,環境資訊中心記者鄒敏惠卡托維茲報導、陳文姿台北報導。
新聞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15440。
新聞日期:2018年12月10日

新聞內文:
      在波蘭卡托維茲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談判正邁入第二週議程。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等研究機構10日揭露最新的減碳績效排名,台灣減緩氣候變遷的國際表現較去年再跌落兩名,以倒數第五名之姿,連續與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並列「非常差」(very low)等級。


CCPI報告作者群。右二:看守德國資深顧問詹伯克(Jan Burck)、右一:NewClimate Institute科學家赫恩(Niklas Hohne)、左二:Climate Action Network-International全球能源政策資深顧問辛格(Stephan Singer)、左一:看守德國Ursula Hagen。鄒敏惠攝
CCPI報告作者群。右二:看守德國資深顧問詹伯克(Jan Burck)、右一:NewClimate Institute科學家赫恩(Niklas Hohne)、左二:Climate Action Network-International全球能源政策資深顧問辛格(Stephan Singer)、左一:看守德國Ursula Hagen。鄒敏惠攝。
       儘管台灣年總碳排量高,這樣的排名結果卻總是挑戰台灣媒體的神經,甚至提早在8日外洩排名結果,環保署更在同一天快速回應,宣稱原因是去(2017)年雨量偏低、高溫日多所致。不過,德國看守協會在台合作學者、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指出,這並非正確解讀。

CCPI評比56國  前三名從缺  台灣連三年下滑

      「2019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19)囊括56個國家(再加上歐盟),相當於全球九成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台灣以總分28.80分獲得第56名,前年第52,去年第54,今年第56名,等於連續三年來每年下滑兩名。
最高分的瑞典以76.28分排名第四、摩洛哥第五,前三名從缺。
2019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排名(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19.) 資料來源:Germanwatch
2019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主要國家排名。資料來源:Germanwatch 資料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德國看守協會表示,自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之後,今年首次得以在評比項目中納入各國的自主減碳承諾(NDCs),鎖定各國的2030年氣候目標,再分別依據四大指標——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氣候政策(20%),四大指標又分為14個細項,藉此核對現階段的行動是否足以因應升溫2°C,甚至1.5°C以下的巴黎協定暖化目標。前三名從缺的評分結果,也顯示各國對於將地球升溫控制在2°C以下的努力還不足。
       看守德國資深顧問詹伯克(Jan Burck)表示,評比為「好」(high)的國家,共通點之一是大量投資再生能源,摩洛哥進步非常明顯,除了增加再生能源占比,國家也立下了具有野心的氣候目標。印度上升到第11名,除了增加再生能源外,人均排放也相當低,2030氣候變遷減緩目標也具野心。
       中國排名上升到33名,首度升到中段班(medium)國家之列。從2014到2016來看,它的排放趨勢表現良好。整體而言,政府對工業與建築部門碳排的管制、跟再生能源策略都有好表現。不過看守德國也觀察到中國近幾年的排放量又有上升趨勢,因此「醜話先說在前面」,在發表記者會上暗示,這很有可能影響到中國明年的排名。
       表現退步的除了台灣外還有德國,詹伯克解釋,德國在交通運輸的減碳上還有待加強,政策上也還看不到煤炭退場的跡象。但隨著明年的新氣候保護法,可能有機會板回一城。

徐光蓉:政黨輪替後的能源政策  尚未完整反映於成績單

       徐光蓉解釋,台灣氣候變遷表現一直是全球後段班,CCPI四大指標中屬於現況與趨勢的三個指標——「溫室氣體排放」、「能源使用」、「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台灣表現最差的項目,數據來自於IEA最新的資料,只統計到2016年。而2016年政黨剛輪替,新能源政策才被提出,還沒真正開始施行,因此國際看到的是前任政府的績效。
       而第四項指標——政策評估方面的得分較高,則是因為評比時得以將新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列入。


2019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以在再生能源發展趨勢與國際氣候政策分數較高。 資料來源:Germanwatch
2019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以再生能源發展趨勢與國際氣候政策分數較高。 資料來源:Germanwatch。

詹伯克:核能非氣候政策首選  

       至於有媒體將排名結果與台灣近期通過的「以核養綠」公投結果做連結,詹伯克特別說明核能在評比中的計算方式:在CCPI的四大評比項目中,「再生能源發展」項目是排除核能的;「溫室氣體排放」項目則是計入核能的間接排放(indirect emission),如核電廠建造、除役等都被納入,直接排放(direct emission)數值太小,不予計入。
       詹伯克受訪表示,看守德國對於核能採中立態度,但他個人認為,考慮到核能昂貴、高風險的特性,實在並非各國氣候政策的首選。
個人心得:
       引Germanwatch所公布之「2019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之數據,我國截至2016年評比數據,以總分28.80的成績,名列第56名。而在四項評比標準中(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發展、能源使用、氣候政策),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與能源使用表現最差,顯示我國在能源政策上的不足與落後,但此項評比數據是蔡英文總統尚未上任前之資訊,而相關新能源政策在現任總統多有提出,因此應可推測明年成績應會有所提升。
      然在政府原2025年欲推動之非核家園,以及前幾週的以核養綠公投,都使台灣社會中針對能源議題有諸多討論。然比較弔詭的現象是,擁核方塑造出一種急著發展綠能就等著缺電,或是廢核就將造成缺電荒,把核能塑造成發電的主要大宗,然事實我國卻是以火力發電為主力,民眾卻多以混淆。另外,針對推動非核家園師時程是否過於急促,在綠能發展不佳、相關廠商上外進駐或發展步上軌道,急於推動所造成的問題可想而知,另外對於廢核後,綠能產業無法支撐原核能所發之電勢必提高火力發電的占比,然而亦是最大核心是,擴大火力發電將會與世界檢探知目標相悖,現我國已是排名末段班,若強硬推動非核,能源政策未解,再加上國內移動、固定汙染源未落實管制,恐評比只會愈來越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