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第三次大事記

系級:政三B
姓名:施軒弘
學號:05114250

湊齊10人開會 觀塘案7票贊成 強硬過關

時間:2018年10月01日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14379報導:賴品瑀

內容:

為了中油第三接收站興建,觀塘案8日如各方預期的,在湊齊3位學位委員、7位官派代表後,以「海堤外移20公尺」,經匿名投票,環現差、環差等案,皆以7票通過、2票廢票的比數,獲得通過。
包括環保署署長李應元,內政、科技、國發、衛福、農委5部會官派代表全數出席,接任詹順貴擔任環評大會副主委者,是環保署常務副署長張子敬。出席學術委員為李堅明、李錫堤與馬小康3位。歷經兩次流會,全數21名委員的環評大會,扣掉3位學術委員迴避後,以10人出席,剛好過半數的姿態勉強可合法開會。

DSC06933
湊齊10人,環保署8日在340次環評大會通過觀塘案。
大會納入環委馬小康的建議,要求中油將外圍防波堤盡可能外移,至少20到30公尺的意見,並以此與小組建議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作為投票的選項。
雖然環團再次提出行政聲請迴避狀,但綜計處處長劉宗勇建議沿用上次駁回的意見,大會也無人有異議,因此再次駁回環團要求官派委員迴避的請求。而面對此案強行通過,環署也回應說,將展開行政訴訟的程序。
環署門外除了長期反對觀塘案的環團及聲援者,反深澳自救會也現身,表達不接受賴清德上週拋出以觀塘換深澳的說法。拒絕出席的環評委員,則紛紛在網路上隔空喊話,不滿觀塘案在眾多爭議沒有釐清的狀況下就要強硬通過,痛陳此舉重傷環評制度。

DSC06924
長期反對觀塘案的環團及聲援者與反深澳自救會,痛批兩案不該是2選1。賴品瑀攝。
「講了一年多,沒有積極的回應與有效的對話,再怎麼強力要求也沒有用,下午還是決定要靠政治力闖關。」環委王价巨表示心痛。
王价巨認為,9月26日的環評大會,結論是請申請單位回去好好整理所有人的問題,隔次再逐一回應公民團體提問。沒有理由直接進入閉門會議作決議,跳過了民眾聽回覆、再回應、旁聽環委提問等程序,實在是行政瑕疵。
李克聰、王价巨、鄭明修、劉小如,陸續以書面意見、公開投書等方式,紛紛對生態爭議還無釐清就要通過此案表達不滿。
但出席的委員則表示接受中油的調查結果,馬小康認為藻礁過去遭泥沙掩埋,直到近期建造人工突堤才露出的說法,也認為大潭藻礁的保育關鍵,應該是做好河川保護。桃園市政府則表示,未來將嚴格監督施工過程。
鄭明修痛批,一年來的審查過程,提出的問題始終得不到回覆,雖然中油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縮小了觀塘工業區的填海造地,但仍有海洋設施要蓋,將會是完全滅絕海洋生物棲地的行為,海洋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經濟價值也完全消失。
而藻礁早在30年前就有環境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的影像紀錄,中油卻至今錯誤引用與解讀相關資料照片。
環委劉小如表示,堤防、橋墩將影響海流,將帶來淘空、改變淤沙的沉積位置與量,這些都還沒有提出詳實的模擬,讓他無法接受。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也在場外強調,賴揆不該有觀塘換深澳的想法,因為海洋是一體的,大潭藻礁是西北海岸的重要育幼場,兩邊的生物也會互相交流,缺一不可。
陳昭倫更痛批過去協助調查的濕地學會,提供錯誤的資訊,讓桃園市的藻礁保育白皮書,錯誤百出,獨漏了生態最好的大潭藻礁。
此案通過後,環保署長李應元出面說明案情,再次重申一年半的審查過程相當完備,更替中油緩頰,說已經大幅縮減開發規模,例如工業區開發面積自232公頃縮減至23公頃、工業港碼頭海堤長度自2,860公尺縮減為1,688公尺等,避開現況調查發現有殼狀珊瑚藻覆蓋及柴山多杯孔珊瑚分布區域,再三強調已經有所減輕。
面對詹順貴在審查前請辭副署長一職,李應元左一句我的兄弟,右一句「不故我的死活,不顧道義。」強調對詹順貴的不捨不甘。李應元認為,詹順貴的辭職是不需要的,因為賴清德喊話9月底過關,只是「鼓勵」經濟部、中油積極爭取,並非是在對環保署施壓。
心得:
       
學者指出,在2022中,目前現況的台灣即將會面臨缺電的挑戰,因此興建電廠即是目前刻不容緩的課題。但喧囂多時的深澳電廠持續僵持不下,使得未來的能源政策前途仍不明朗,今日所倉促通過的觀塘地區的環評案,也代表著政府在未來不容缺電的保險。
        藻礁內部生態系相當多元,其內涵的生態多樣性更是高美溼地的數倍之多,因此在目前大潭電廠的開發下,已經多達75%的藻礁滅絕,剩下25%的藻礁殘存,內部也因為富含養分,時常吸引許多魚類前來覓食,若遭破壞恐怕造成當地的生態浩劫,而中油所提出的異地補償方案,也被學者認為是無稽之談。

        桃園煉油廠位於桃園市龜山地區的精華地區,占地約480公頃,粗估土地市值破兆,因此為了重新開發該地,將煉油廠遷廠至市郊的風聲越來越大。而在今年一月桃園煉油廠爆炸案後,反對的呼聲水漲船高,也帶動中油欲往觀塘地區遷移的計畫。

        在目前開發深澳電廠的民怨下,破壞人們不常見的藻礁所帶來的影響普遍認為遠低於PM2.5,因此也是造成以深澳換觀塘口號的最大原因。但是否因為全台灣只剩下觀塘地區能夠開發天然氣接收站?依據資料,其實在公共電視https://www.pts.org.tw/ourisland_AlgaeReefs/ 提及 許多學者認為在台北港或是台中港開發都是不錯的選擇,也有現成的港口可以運送,相對於觀塘地區於冬天所不易行駛的船舶,似乎仍有許多較為省錢且對環境傷害較小的選項。

        許多人曾經寄望環評能夠為了保護藻礁,將此案退回重審。而環評委員由官派與民間學者產生,配合內閣的旨意,官派委員幾乎成為橡皮圖章,而學者群卻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如出席不能請假、時間無法配合等問題。也是目前觀塘受到最大的批評,環評會淪為黑箱政策的打手。

        那為何中油特別選在觀塘作為開發地段?以每年只成長一公分的藻礁作為犧牲品,中油此舉的做法目的是為了圖利自身,不但能以桃園遷廠的土地作為投資,也能逼迫台電購買自己鋪設的天然氣管線,而桃園市也能多出一塊鄰近市區的土地,在利益上幾近是雙贏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