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第四次大事紀


           推動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法》拼今年三讀

政二A 楊兆暉 06114107    
時間:2018/10/1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TEIA
內容:
為制度化推動食農教育,行政院農委會擬於近期將《食農教育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並期望在年底前三讀通過。未來將邀集公私部門共組「食農教育諮詢會」擬定工作目標,並聯合衛福部、教育部及環保署共同推動。另參照日本食育日,農委會也將每月15日訂為食物日,鼓勵民眾多吃原型食物,消費在地食材。

《食農教育法》草案近期送立法院,期望建構完整的食育推力與拉力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13日上午出席「每月15食物日」推廣記者會,說明《食農教育法》的推動進度。「《食農教育法》草案預計在這個會期結束前送進立法院,並希望在年底前立法通過。」林聰賢說,推動《食農教育法》立法,可以更有制度推動食農教育,對全民意識提升十分重要。未來將配合學校營養午餐4章1Q的政策,融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跟社會教育一起推廣。
林聰賢指出,靠政府單方面宣導觀念並不夠,必須靠立法才能建立社會共識,讓農場到餐桌的串連更完整。「透過認識食物的全民生活教育,民眾才會成為更好的消費者。懂得挑好的食物,才有消費的拉力。」林聰賢強調,有政府在後面推,也要有消費者在前面拉。在全球化的時代,賣場裡的食物可能來自全世界,建立選擇食物的正確觀念,也是消費者自我保護的一部分。

效法日本訂定食物日,食農教育工作未來擬由農委會推廣科負責

效法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食育立法的國家日本將每月19日訂為食育日,農委會也將每月15日取諧音訂為食物日,邀集全民多吃在地、當令的原型食物。
《食農教育法》如順利通過,未來相關工作將由農委會輔導處負責。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陳玲岑表示,食農教育是跨部會的行動,與衛福部、教育部及環保署都相關,內容包含農產品安全、農產品加工到後端行銷等。制定專法時也曾參考日本、韓國等國的《食育基本法》。他說明,立法完成後,預計邀集公私部門成立 「食農教育諮詢會」,共同制定後續推動食農教育的行動方案。
心得: 
「當季蔬菜」意思就是當季節適合生產,容易大量生產且容易存活的蔬果,因為好種,所以通常不用灑農藥、不需要耗太多的肥料就可種活,所以可以特別新鮮甜美,又價格實惠。之所以要推廣這種蔬菜除了上述消費者的心態考量外,再來就是環境問題,如上述,當季蔬菜不需太多化學物質便可種活,這不僅大大減少了嘆排放,更是對土地的保育,眾所周知,化肥一旦用多,土地的沃度便不再,久了以後土地貧瘠了,得花好幾年的放置及維護才能再將沃度找回,所以吃當季蔬菜能避免這種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事情,再來就是小農問題,在大產的時候,這些農產品通常也我跟著大跌,而這些農民們明明是的是好的農產,種植過程健康且有機,但卻比不過那些非時令蔬果,導致收入不足,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時令蔬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夠鮮甜,因為植物長得好,所以該有的養分、成分都有出來,所以不用加太多調味料料理便能品嚐蔬果的原味,對健康有益。而將這概念普及至教育也是個很好的點子,孩子們大多都是在家裡等吃,沒走過市場 「吃米不知道米價」,有了這個教育推廣,可以讓他們了解媽媽買菜的難處,也多理解一些蔬果,了解自己吃進去的是什麼,以及如何挑選自己吃進去的東西。一般而言,大多是家裡有開伙或是自己在做生意的人,才會對這些比較熟,但現在從小普及知識,不僅可以減少食物浪費,同時也能降低中盤商惡意囤貨的事件,因為人們知道什麼時節有生產什麼農作物,不會去買那種不合時宜的蔬果,讓菜蟲無縫可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