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第二次大事記

系級:政二B
姓名:蔡博宇
學號:06114244


另一種入土為安 環保樹葬回歸大自然
時間:2018/10/06 18:07
作者: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6日電
內容:
    環保身後事(2)(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6日電)近年環保葬興起,其中樹葬與植葬有讓先人「入土為安」意涵,最被國民接受,且滿葬後還能重新輪葬,符合土地永續環境保護概念,民眾還能透過線上祭拜追思系統緬懷先人。
    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目前全國公墓內樹葬、植葬地點有31處,已服務3萬2587人;公墓外植葬有2處,已服務6765人,整體服務量有逐年提升趨勢。
    台中市設有大坑、神岡與大雅樹葬植葬區,其中大坑與神岡區共計4652個穴位都已滿葬,大雅為新設樹葬植葬區,共計有一萬個穴位,自今年4月啟用到9月,已完成575人樹葬,平均每月受理件數超過百件,彰顯環保葬的推行,呼應簡葬與節葬意識潮流。
    台中市生命禮儀禮儀管理處長劉振村受訪表示,樹葬植葬較類似傳統土葬概念,都有讓先人「入土為安」意涵,民眾接受度較高。樹葬與植葬是將骨灰研磨後,裝入可分解的紙袋再埋入土中,滿葬待分解期後,還能再繼續輪葬,符合土地永續環保概念。
    劉振村說,有民眾誤解樹葬後就不能再祭祖,其實樹葬植葬區是開放空間,民眾思念先人可隨時前往園區緬懷,清明節也開放園區祭拜區給民眾祭祖,生命禮儀管理處網站也設有祭拜追思系統,可供民眾免費使用。
    除樹葬與植葬,台北市政府在陽明山臻善園設置花葬區,園區面積達8200平方公尺,共設置18個葬區、5000個花葬穴位,區內種植吉野櫻、八重櫻、流蘇、金毛杜鵑、平戶杜鵑、茶花與桂花等,計有22種近2萬株四季輪開花木,是先行者永居好去處。(編輯:李明宗)1071006
心得:
    人生若是一場旅程,死亡就如同旅程的終點,它的到來是那樣地必然而不可避免。即便如此,它的到來卻總令人猝不及防,也往往令逝者周遭的親友、愛人難以接受。因此人類才發展出墓葬、慎終追遠的文化,表達對摯愛之人的思念。
    以華人社會而言,人死之後就要入土為安,因此傳統的土葬、塔葬滿足了他們對「死」這一概念的想像。然而,這些入葬方式卻要藉由興修建物完成,除了需考量土地利用,更要花費一筆額外的錢財,「樹葬」則成了很好的替代方案。
    樹葬乃是使逝者回歸大自然的懷抱,藉由土地的分解,使逝者終究與大自然合而為一。並且,樹葬園區的使用在分解期過後即可重複下葬,相當符合永續、環保的概念。我想樹葬必然是未來社會的趨勢,政府應規劃更完善的配套措施。
    死亡是終點嗎?對逝者而言或許如此,然而對在世的親屬而言卻是思念的開端。有了良好的慎終追遠的文化,除了使人們更堅定彼此之間的情感、羈絆,也讓人更能學會尊重這片土地與其上的萬千生命。畢竟,生命是那樣地可貴而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