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第三次大事記


【標題】生態先行破功 國家生技園區充斥外來種


政二A 吳宗璟 06114148

時間:20181013

出處: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11319/3420557 

【內文】
規畫逾10年、花逾200 明揭幕
        規畫超過十年、斥資逾兩百億元的國家生技園區明揭幕,不過本報接獲生技園區環境監督委員會委員投訴,指園區未履行當初環評承諾「生態先行」,中研院未監督施工單位,讓生態池中遍布螯蝦、福壽螺,周邊更被巴拉草、小花蔓澤蘭包圍,近來更遭紅火蟻入侵,宛如已成「外來種天堂」。

        國家生技園區由中研院主導推動,以國防部位於南港的二○二兵工廠東北區塊為開發腹地,成立國家級生技及新藥研發園區。但因兵工廠內有豐富沼澤生態,作家張曉風二○一○年投書聯合報,呼籲政府勿開發該區,為北市保留最後一片肺葉,她當天甚至在媒體面前下跪,請求馬英九總統懸崖勒馬。

生態溝變水泥溝 外來種攻占濕地
        二○一一年生技園區在環保署環評大會有條件通過,當時七項附帶條件包括須「生態先行」,維持濕地生態、規畫綠色運具、實施環境教育等。不過今年初,園區因未做到環評承諾生態先行,未以生態工法施作生態溝,更將「生態溝」改為「水泥溝」、楓香樹距離不足且存活率太低等三事項,遭環保署罰鍰五十萬元。

        記者實地走訪園區,建築後方有四公頃人工濕地、生態池,綠意盎然、景色優美,可遠眺台北一○一,生態池有白鷺鷥與鴛鴦,旁邊還有生態野溪。但踏進濕地,卻明顯可見外來種小花蔓澤蘭、巴拉草、吳氏雀稗、翼莖水丁香、翼莖擴苞菊、粉黃櫻絨花、紫花藿香薊,更有四處遭白繩圍起的紅火蟻丘。現場包商指出,生態池裡更有無數螯蝦、吳郭魚、福壽螺。

        國家生技園區環境保護監督委員、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常務監事陳世揚批評,中研院身為國家最高研究機構,卻完全沒有生態觀念,「令人失望」。他說,全球各國都努力防止外來種入侵,因為外來種愈多,影響原生植物生長空間就愈大,就愈影響生態,嚴重時更會造成物種消失。

        世揚說,園區到處充斥外來種,福壽螺吃掉原生植物、施工單位更將稀少的多花鴨舌草當成外來種整個拔除。他說,當初這塊地會開發,是因中研院保證「生態先行」才有條件通過,如今卻欺騙所有老百姓,中研院未履行監督之責,監督委員給的建議,更有如狗吠火車。

【心得】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強調創新、轉譯、育成、國合、永續,也定期會釋出一些生態報告(詳細資訊可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官網:https://nbrp.sinica.edu.tw/post_categories/1?page_id=7),就是為了園區內生態的保存及延續。但是實際上作為卻可能還是有疏漏,包括文中提到的稀少物種—多花鴨舌草,卻因為施工單位不熟悉此物種而遭到移除,政府或是相關協會應當與施工單位協調並確認物種的清單,確保本土物種的生存權利;而外來物種的入侵,不包括施工單位要進行改善,而園區也理應提供協助,包括廣納學者意見進行改善,以降低外來物種對當地生態的衝擊,才能好好落實園區內的生態保育。
        如何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互相平衡發展,已經是這個世紀來爭議不止的問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研院一定有執行生態保育措施,但是成效可能並不是如預期這麼良好,我們應當思考其中程序是否出了甚麼問題?或是在制定政策時有甚麼疏漏?那我們未來應該怎麼補救?台灣資源非常豐富,卻也是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好好運用,會是決定我們下一代如何生存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