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第三次大事紀

陸限塑令上路10年確有成效 但出現新塑膠使用大戶

政四B 陳妍伶 04114230
時間:2018年10月10日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內容:
    2008年,中國國務院下發《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膠購物袋的通知》(簡稱「限塑令」),希望通過有償使用塑膠袋制度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減少塑膠袋的使用。
根據國家發改委2017年發佈的資料顯示,自限塑令發布以來,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購物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累計減少超過160萬噸,節約塑膠袋700億個,相當於節約石油900萬噸,標準煤1,30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多萬噸。
    也就是說,限塑令確有成效,但由於公眾環保意識仍不夠強,加上互聯網興起,外賣、網購等行業反倒成了塑膠使用大戶。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較於限塑令執行最嚴格的大型超市和連鎖便利店,外賣、網購等群體對塑膠袋的消耗量仍然不容小覷。以外賣為例,幾乎所有外賣都會使用1至2個提攜式塑膠購物袋,而這些塑膠袋都未顯示單獨收費,也未列入消費憑證,更不用說其他塑膠製品。
心得:
    台灣限塑要從2002年開始講起2002年7月1日行政院環保署署長郝龍斌宣布,分階段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並禁用厚度低於0.06公釐的塑膠袋。這也導致了上千名塑膠免洗餐具業者在中正紀念堂集結,舉行「支持環保、拒絕失業」大遊行,抗議環保署禁用塑膠袋、免洗餐具政策。
    但塑膠袋增厚之後,重複使用率並未跟著提高,導致塑膠用量不減反增。因此環保署在2006年頒布「限塑政策精進方案」,取消對有店面餐飲業購物用塑膠袋限制。 一直到今年環保署終於宣布,擴大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管制範圍,新增7大類管制對象,包含麵包店、洗衣店及飲料店等約8萬家業者,不得再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
    限塑這個政策推動了16年,但卻是在今年才讓我特別有感,現在出去外面買東西幾乎店家都不會再提供塑膠袋,除非自己自費。雖然台灣推動限塑16年了,但帳面成效卻沒想像中顯著。從經濟部工業產銷動態數據來看,台灣塑膠袋的內銷量並沒有顯著減少,16年間甚至有9年數字超越2002年推動限塑時的水準。限塑這麼多年,為什麼生產端的數字沒減少?
    我自己在打工的地方,遇到有些客人,你告訴他塑膠袋要收一塊錢,他就會跟他說那算了,但實際上有更多的客人是告訴你,一塊錢沒關係。一塊錢跟自身的方便,大部分的人還是會選擇後者,我認為在環保與減塑這方面,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必須加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否則減塑只會是空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