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第一次大事紀


噴藥害死蜜蜂,奧地利果農遭判刑

政二A 張淮堯 06114126
時間:2018092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TEIA
內容:
奧地利一名果農因違法噴灑殺蟲劑,隸屬鄰近2個養蜂人超過50個蜂群因此死亡。26日奧地利克拉根福法院(Klagenfurt)以「蓄意危害環境」,判處果農1年有期徒刑,至少需服刑4個月才可假釋,以及賠償超過2萬歐元(23500美元)。
這名47歲果農針對他位於奧地利卡林西亞省(Carinthia)拉萬特地區(Lavanttal)的果樹噴灑藥效強大的殺蟲劑陶斯松(chlorpyrifos),當時果樹的花仍會吸引蜜蜂前去。法院指出,以他的經驗和訓練他人的角色,足以證明他知道自身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
心得:
人類活動始終離不開「經濟」與「環境」等兩項因素,而「環境」則是「經濟」得以發展的前提。自二十世紀的「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得到空前的進步,能夠在短時間內利用工具、機器,以遠高於人力的高效率,創造最大的「經濟」利益。然而,在龐大的「經濟」利益面前,人類卻忽略「環境」這項重要、有限的因素,以致於在短短數百年內,人類活動製造出比起過去數萬年地球的平均值,還高於數千倍的碳排放量。歷經數萬年歷史成長的雨林、森林,也在短短的一百年內,遭到人類砍伐一半以上的面積。「環境」在幾百年內的人類活動之下,遭遇空前的浩劫,導致全球暖化、物種滅絕、生態破壞等現象發生。有限的「環境」即將面臨短缺的命運,缺失基礎的「經濟」,也將面對日益加劇的危機。一部分的有志之士體悟到人類活動帶來的危機,在多方努力下,促成各國環保意識提高,紛紛針對環境的保育、復原制定相關法規,以期收穫亡羊補牢、懸崖勒馬之效。這次大事記援引的新聞,雖然短小卻可從中發現「環境」與「經濟」的衝突、「政府」在衝突下的角色扮演、環保意識的提升等背後價值。在經濟發展之下,我們應當思考「經濟」與「環境」如何在天平兩端維持平衡,使得人類活動既能維持發展所需,同時兼顧生態保育,以防止人類活動進一步破壞脆弱的地球環境,保護人類生存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