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第一次大事紀

環署首份調查 海水、自來水、海灘、貝類都含塑膠微粒


政四B 許家瑋 03114287
時間:2018年09月25日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TEIA / 我們的島

內容 :

環保署25日公布國內塑膠微粒含量首次調查結果,包括海水、自來水、海灘與貝類在內,大部分的樣品中都含有塑膠微粒,自來水中檢出塑膠皆為纖維狀,每公升為06根,遠低於瓶裝水的檢出量;海水中的微型塑膠數量為每1000公升有100018500個,沙灘砂礫則是每公斤26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為每公克0.25.2個。

鑑定結果顯示,這些微型塑膠的材質以PPPEPS為主,來源多是常見的塑膠用品,例如寶特瓶、塑膠袋、瓶蓋、吸管、塑膠飲料杯及各種人造纖維產品等裂解後在環境中停留達千百年,環保署提醒,還是要從塑膠垃圾源頭減量做起。
這些塑膠微粒恐經過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體,但實際的健康風險評估與安全容許標準,目前世界各國都還沒具體研究出爐。
近年塑膠微粒污染問題受國際重視,更有研究指出污染不止於海洋環境,許多國家的淡水、陸地,甚至南北極都有發現塑膠微粒。

20179月非營利媒體「Orb Media」調查報導指出,全球10多國的159件自來水樣品中,有83%檢測出塑膠微粒。
這些尺寸不到5mm的塑膠微粒,由於會快速地遭生物攝取,因此對生物的傷害比起大型塑膠碎片更高,科學家更發現,微型塑膠已經形成了「塑膠生物圈」—— 一種新興的生物型態。

環保署從201712月到今年7月間,對全台89處自來水淨水場、七處養殖區、二處海水浴場的海水、自來水、砂灘砂礫、貝類中塑膠微粒含量的調查。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這份調查為搜集背景資料,做為未來制訂政策參考用,有需要的話,環保署可能再作下一波調查。
環保署在今年2月與民間團體「海廢治理平台」合作公布了「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當中便將調查塑膠微粒污染現況列為重點項目,並由環檢所負責。

自來水每公升有06根纖維 但遠低過瓶裝水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組長楊喜男表示,在自來水的部分,總共做了100個清水、23個原水樣本,從結果來看,在濃度上與國際相去不遠,而當中的塑膠微粒主要以纖維狀居多,PETNylonPE為前三名的成分佔了85%。
自來水的100個清水樣本中,有44件檢出塑膠微粒,每公升有06根纖維,原水的23件有14件檢出,平均每公升有08根塑膠纖維。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吳振榮表示,這樣的數值不但低於國際文獻,更遠低於瓶裝水,因此建議民眾,還是盡量使用自來水,也減少瓶裝水的包裝成為污染來源。北水公司也強調,近期在大台北地區設飲水機、裝指引牌,鼓勵民眾多裝自來水,少用瓶裝水。
Orb Media今年3月曾經發佈委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弗里多尼亞分校調查,指出全球十餘種品牌的瓶裝水,多達93%出現塑膠微粒,甚至有驚見一公升含有上萬顆者。

淡菜、牡蠣、扇貝、蛤類皆含微粒 野生牡蠣高過養殖
在七個貝類養殖區、2處海水浴場進行的海洋環境採樣,海水的部分,則顯示當中發泡、薄膜、顆粒、碎片、纖維型態都有,顏色也更加多樣,材質PPPEPS為主,佔了77.6%,與國際一樣。砂灘砂礫則呈現不同深度所含的塑膠微粒數量與成分沒有差異,主要為PEPPPS佔比74.7%。
在養殖與野生貝類的調查上,淡菜、牡蠣、扇貝、蛤類都有發現塑膠微粒,淡菜一克含1.22顆、牡蠣野生者一克0.75.2個,養殖0.23.5個、扇貝一克3.1個、蛤類一克0.2個。由於貝類與濾食的方式進食,所以含有塑膠微粒以纖維狀為主,材質以PPPEPETNylon,就佔了92.7%。
這個數值與國際文獻平均值相比約為中間偏低。楊喜男指出,國外資料顯示,中國養殖貝類含量1克含2.110.5個;歐洲淡菜比利時一克0.260.51個、德國0.36個、北海0.20.3個。法國養殖牡蠣一克也有0.47個塑膠微粒。
面對含有塑膠微粒的貝類還應不應該吃的提問,楊喜男表示,目前聯合國表示,由於這些貝類含有豐富營養,仍建議食用,但目前的確各國都還沒有完成相關的健康風險評估,攝食量對健康影響程度,還不得而知。

心得 :

『 塑膠 』是一個被人類濫用的產物之一,自從1850年開始被人類無限度的製造後,人類在生活上對於塑膠製品的依賴,可說是日漸提高。過去對人類來說,塑膠製品一直都是便利、廉價、生活必需品且存在感較低的文明產物,甚至認為它是一種「商品附屬品」的認知,而此種深化在我們生活中的想法,加上塑膠製品取得容易,產生了隨意丟棄的後果,這也正是持續侵蝕著我們生活環境的主因之一。

在這近幾年中,世界各國因塑料垃圾所爆發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多明尼加的垃圾海、太平洋垃圾渦流、海洋動物誤食塑料導致滅絕危機,亦或是前陣子颱風侵襲將垃圾吹回香港港內的事件等等,這些塑料垃圾的存在,對人類來說都是長久且持續的,雖然現今人類逐漸重視有關塑膠製品垃圾的問題,包括:塑膠製品的減少製造、生產再生塑膠、呼籲減少使用塑料產品等等,但就目前綜觀來看,人類確實著手在處理著:「看」得見的塑料!

就文內所說,塑料的存在不僅只是大型垃圾的問題,其塑膠微粒持續性的侵蝕生態以及人類,其污染範圍不再再侷限於海洋,更涵蓋南北極、陸地、河川以及地下水等等,且塑料垃圾不只是影響環境生態,塑料微粒更是直接污染著人類的生活,確實開始顛覆人類原本對於塑料垃圾的想法。而台灣在此種環境污染的議題上,政府雖看似有持續性的推動環保議題或政策,但我認為台灣政府在類似的問題上,還是抱持著觀察國際社會走向的被動態度,這也在進口塑料垃圾事件上,可看得出台灣政府對於塑料問題的被動性以及過度單一針對性,故我覺得台灣應在相關的議題上轉為主動,主動發現問題並主動處理問題,建立相對的明確的政策,來解決環境污染的慢性病。

人類不斷想要創造,便利、永久、耐用的產品,如今夢想成真,塑料微粒,真真確確的永久存在在我們的體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