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號:06114215
姓名:莊易霖
時間:2018.09.10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13895
標題:
只要管得好,暖化之下全球漁獲仍有機會增加
內文
英國衛報報導,根據最新研究,只要採取措施、履行氣候義務,妥善管理全球漁業和捕魚權,不但可以增加利潤,還可增加漁藏。
研究作者認為,透過改善捕撈作業和管理,可以減少氣候變遷對漁藏的影響,即使氣溫升高至目前預測的上限——比前工業化水準高4°C,海洋中的魚類數量仍可能增加17%。反之,如果維持現狀,就算全球氣溫只上升了1°C,魚類的總生物量仍會下降5%。
世界各國政府4日在紐約舉行新全球性公海條約的第一輪會談。此次會談旨在保護被過度捕撈的全球魚藏,使關鍵漁藏的捕撈流程更加公平。
任何協議的談判都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達成共識後還要好一段時間才生效,但科學家表示,考慮到全世界海洋生態系所受到的威脅程度,這個議題已經迫在眉睫。
隨著氣候變遷使傳統棲息地暖化,部分物種已經開始播遷,過度捕撈也正嚴重破壞漁藏。然而,根據上月29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論文,透過漁業管理適應氣候暖化,並建立良好的管理體系,如監測船隊,儘管有暖化等不利因素,全球漁獲量仍有機會增加。
即使升溫達到比前工業化水準高4°C,只要有妥善的管理,海洋中的魚類數量仍可能增加17%。然而,如果持續採用目前的方針,就算全球氣溫只上升了1°C,魚類的總生物量仍會下降5%。
研究作者之一、美國環境保護基金資深科學家克萊斯納(Kristin Kleisner)說,運用衛星和網路監測漁船等新技術可以更嚴密地管理,還可以即時對海洋生態系的變化做出反應,例如,當魚群數量下降,就重新調整捕撈規則。
當氣候暖化,提高漁業管理水準可以使漁獲量增加16%,每年海鮮供應量可以增加250億份,海洋中魚類數量可增加目前的近1/3。
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全球有超過10億人依賴魚類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尤其是旗魚和鯖魚等重要的魚種。克萊斯納說,研究結果顯示,政府應該迅速採取行動,導入現代化的漁業管理。
心得
沒有管制與限制的過度捕撈漁獲,一直都是我們海洋資源枯竭的最主要原因,隨著時代的進步,船資設備的進步,使得以前的漁獲量年年增加,但增加的背後,意味著,海洋資源的漸漸枯竭與被過度的開發。也因此,近年來漁獲量漸漸的減少了,此時才慢慢的喚起了人們對於過度捕撈的重視程度,文中有提到的,全球近十億的人口依賴著漁類為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那如果哪天,所有的漁獲被人類給消磨殆盡,那後果可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嚴重。
在此以前,有人會把近年全球漁獲的減少,歸因於全球的暖化危機,因為海水的溫度提升等等,導致魚類無法生存而滅亡,近而影響了漁獲量,但這篇完文章,徹底的指出了,暖化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即使升溫達到比前工業化水準高4°C,只要有妥善的管理,海洋中的魚類數量仍可能增加17%。然而,如果持續採用目前的方針,就算全球氣溫只上升了1°C,魚類的總生物量仍會下降5%。」指證歷歷,沒有管理的濫捕才是漁獲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也因此,現代的許多國家也紛紛對此有些限制,想要力挽狂瀾,令我最有印象的,應該說是我最早知道的保護方式,就是對黑鮪魚的捕撈限制,電視上國家地理頻道,所播出的「捕撈黑鮪魚大作戰」,便是如此,他們只有再一定的季節,某幾個月份才能捕撈,且對於鮪魚的大小也有限制。
回到我國,我們對於海洋資源有所保障與保護嗎?我認為是有的,但管制不夠嚴謹,雖然台灣的漁業組織,參與了許多的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如:「WCPFC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IATTC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OTC印度洋鮪魚委員會等等。」這些是針對鮪魚的捕撈有所配額的組織,且現在台灣的漁市,在捕撈漁獲的漁船入港後皆需要以實際名目登記所捕撈漁獲的種類與數量,資格不符,也會依法裁罰,但台灣還是存在著許多以少報多,以虛報實的不恥手法,惟有更加的落實法令,才能完全的落實對於海洋資源的保護。對於海洋資源多盡一分心力,就能確保環境的永續發展,各項事物也理應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