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第七次大事記

如果全球升溫2°C 科學家:下個世代可能就看不到珊瑚礁

系級 : 政二A
姓名 : 黃秉洋
學號 : 06114110

時間 : 2018/11/13
出處 : 環境資訊中心 TEIA  https://e-info.org.tw/node/214927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珊瑚專家小組主席、海洋生物學家歐布拉(David Obura)警告,今日出生的孩子可能是最後一個能看到珊瑚礁的世代。
     氣候暖化和海洋酸化已使全球溫暖水域珊瑚礁的16%至33%白化,而只要再升溫一丁點,剩下的珊瑚礁也岌岌可危。
「從現在到升溫到達2°C的那天,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珊瑚礁衰亡。」
     「今日出生的孩子可能是最後一個能看到珊瑚礁的世代。今日的珊瑚礁可追溯至2500萬至5000萬年前,從板塊碰撞中倖存下來...然而人類只花了50年就徹底破壞了全球氣候,導致下一代將失去已經存活了數千萬年、全球相連的珊瑚礁系統。」歐布拉說。
       稍早,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的最新報告也因全球珊瑚礁白化速度超乎預期,提高了珊瑚礁的風險評估等級。IPCC科學家警告,當氣候暖化達到2°C——目前看來很可能在50年內就會發生——熱帶珊瑚被消滅的可能性將超過99%。
       IPCC研究指出,「大多數現有證據都顯示,以珊瑚為主的生態系統在這個溫度或更高溫的環境將不復存在。」
珊瑚常被形容為海底森林,但牠們衰亡的速度遠遠超過亞馬遜。北極、高山景觀和已經演化數億年的珊瑚礁生態可能是最早被氣候危機消滅的生態系統。溫度只要上升1~2℃,就會使珊瑚共生藻排出而失去顏色,結構變得脆弱。當海水冷卻,白化可能會復原,但發生得越頻繁、持續的時間越長,無法恢復的風險就越大。
       這就是目前的狀況。珊瑚白化最初是在1983年被觀察到,1998年和2010年全球各地都出現白化狀況,接著2015年到2017年連續三年都出現。
     「珊瑚白化變得非常嚴重和頻繁,珊瑚礁系統正在破碎化,」歐布拉說,「肯定有部分可以撐過本世紀,但目前最佳的科學證據顯示,除非我們盡一切努力將升溫限制在1.5℃,否則未來幾十年內,我們將失去全世界99%的珊瑚礁。」
        29個世界遺產珊瑚礁中已有11個發生白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測,照目前的趨勢,到2040年這個數量將增加到25個。風險最高的是沙烏地阿拉伯、馬達加斯加、夏威夷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珊瑚礁,這些珊瑚礁很可能早於全球平均,在2043年前就嚴重白化。生存希望相對大些(但仍然很小)的包括埃及、澳洲(包括大堡礁)、古巴、印尼和菲律賓的珊瑚礁。
         珊瑚礁除了暖化和酸化之外還面臨其他威脅。菲律賓巴拉望島就曾經發生原始珊瑚礁被度假村污水、船隻污染和濫捕破壞,甚至還有將氰化物泵入珊瑚結構,使魚類休克,再撈起賣到中國的違法情事。
         儘管有些保育人士為了阻止這種情況甘冒生命危險,但經濟壓力仍持續增長,珊瑚生存的希望越來越渺茫。IPCC報告指出,即使升溫保持在1.5℃,也會失去70%至90%的珊瑚礁。
         800多種珊瑚物種中,有少數已宣告滅絕,但若主要的珊瑚礁共生物種繼續存在,而溫度保持穩定,珊瑚礁生態系統復原也不是不可能。
       越來越多科學家跟歐布拉一樣從研究觀察者成為倡議者,但他們表示,珊瑚的最後一個重要功能可能是教導人類關心其他生態系統。
      「我這代的科學家見證珊瑚礁的衰亡,這著實令人沮喪。一旦升溫超過1.5℃,在大約50年內,牠們將成為傳說中的生態系統,可以見到美麗的虛擬實境、夢幻的歷史電影和圖像,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幾乎看不到了。」歐布拉說。
心得 : 
       地球暖化一直是個嚴重,且目前持續惡化的問題。許多動、植物都因氣候劇變、氣溫異常等因素,紛紛瀕臨滅絕,或完全喪失原本的樣子,珊瑚礁便是其中之一。珊瑚礁可說是海中的生物之母,它是很多海底生物的棲息地、食物,甚至是調節海洋的重要功臣。然而,許多珊瑚礁因人類的生態汙染,逐漸白化,失去了它的作用,直接影響到賴以生存的生物,並間接的回饋給人類。這樣的惡性循環,卻無人願意阻止,實在是不勝唏噓!希望未來的各國政府、或有能力之組織,能重視這一問題,並解決這人類所造成共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