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第四次大事紀

系級:政延B
姓名:吳念瑧
學號:03114288

【我們的島】傳統領域新傷痕山上的樹不見了

時間:2018102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14365
內容:
「我每年都會巡視一趟這個山區,因為這裡是我的獵場,結果無意中發現有人在伐木。」部落耆老張正男越走語氣越激動,「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伐這麼陡的山,二十幾年來這邊從來沒有人砍樹,我問現場幾個工人,他們都沒有回答我。」
沿著安朔溪谷走,台東縣達仁鄉安朔部落排灣族人,會同學者專家一行十多人,朝部落後山的森林前行,河谷淤滿沙泥、滿布大小石塊,往上游越爬坡度越陡,他們要去看看到底那片林子被砍的多嚴重。
低身在低海拔的森林裡穿梭,安朔部落一行人手腳並用攀上陡坡,眼前出現一大片光禿禿的土地。「滿目瘡痍」,安朔社區巡守隊長葛文政脫口而出,「整片森林的樹都砍掉,甚至將近快85度角的山坡,而且不是砍小的,是大棵的。」
「坡地都已經有裂縫了,整片地在往下滑」,台灣生態協會理事長楊國禎沿林地邊緣往上走,「下面還有樹枝擋住,只要樹枝一腐爛,這裡一定崩下去,前面就崩掉了」,越往上走崩塌情形越嚴重,楊國禎觀察,「這個地方路一開過去,整片邊坡就滑下來,短短不到一百公尺就有五個大錯動。」
安朔社區巡守隊長葛文政表示,這裡原來還有產業道路,森林被砍除後,沖刷出一條條約一人高的深溝,整片山坡也就垮下來,由上往下一路崩坍下去,遭破壞的山坡高度快十層樓高,這條路消失沒辦法走。
「這邊正好有溪溝經過,本來就非常陡,還有個小崩塌,不應該有任何人為擾動」,台灣生態協會理事長楊國禎比對google衛星影像圖表示,「現在開路把坡地的地基掏空,又把挖除的土石,從邊坡往下傾倒,變成一整個撕裂帶,上面崩、下面滑、又掏空,才會在幾場雨後變成大崩塌。」
楊國禎隨手往邊坡一剝,一片土石瞬間崩落,「完全是土石沒有岩石,生育地土質很鬆軟,挖填後很容易滑動,地形太陡峭、下面溪流的水又很大,崩塌地一定會越來越擴大,變成惡性循環,可能十幾二十年都復原不了,未來會很麻煩。」

到底疏伐還是皆伐 部落居民心生質疑

楊國禎強調,即使林務單位要疏林,砍伐前的環境生態要先做好評估,這裡剛好是個例子,林務單位覺得砍完以後樹就會長起來,疏伐以後會產生什麼後果,過去林務單位並沒有列入考慮。
「如果沒有申請就砍樹,林務單位就來開罰我們」,耆老張正男氣憤不已,「他們沒有經過部落同意,為什麼可以隨便亂砍伐?這會不會造成土石流?鄉公所每年在下游清土石流,林務局卻在上游砍伐,是不是造成我們下游村民的困擾。」
2018年安朔部落第四場次公共事項會議上,台東林區管理處所有重要主管都與會出席,副處長黃群策代表向村民說明,目前的政策是不砍伐天然林,但是為了提高木材自給率,林木經營區必須開始伐採。
「這是第一次經營低海拔森林,施作內容是上層疏伐,但疏伐不是全部砍掉,只伐除不健康的林木」,副處長黃群策表示,疏林區域位於大武46林班,其中有一半,約356公頃是人工林,這次施作範圍只有約6公頃,大概以相思樹跟光臘樹為主,因為離主要連絡道路近,木材集運方便,相思樹現今市場又需求高有價值,才選擇在安朔溪上游施作。
黃群策強調,這片造林地在1957年種下,長到現在已經超過五十年,但相思樹大概三十年就會老化,降低森林保育國土的功能,必須要去經營管理,讓底下的苗木充分成長。

林務單位坦承 施工過程粗糙

「我們自己去看過後,也發現確實不應該選這塊來做」,台東林管理處副處長黃群策說,的確規劃時,沒有注意立地環境跟土地貧瘠程度。
黃群策說明,作業集材時難免會拉掉地表的腐植層,施作地比較靠近溪床,集材車沒辦法進入,所以用怪手作業,確實有些作業道有沖蝕的情形,經現地查估,約有1.5公頃的裸露面積。
台東林管處處長劉瓊蓮也承認,林務局的疏伐作業已停滯三十年,很多技術或專業都已生疏,有很多狀況事先沒有料到,這次的作業的確有一些粗糙,尤其是作業道的開闢。

暫緩砍伐作業 研議如何與部落共管山林

對於疏伐作業前沒有事先告知說明,處長劉瓊蓮向安朔部落排灣族人道歉,同時宣布疏伐作業將先暫緩,未來會全面檢視傳統領域跟獵區議題,思考如何與各個部落合作森林經營。
副處長黃群策表示,這次作業砍了509株、約600立方的林木,以九十八萬元完成標售作業,未來針對沖蝕崩坍問題,將從排水、邊坡穩固和植生復育三方向來改善。
「民國40、50年代,我們必須砍伐森林,賣祖宗財才能活下去」,台灣生態協會理事長楊國禎語重心長,「但是現在實在沒必要,用壓垮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的方式,為那麼一點點錢,卻造成非常嚴重的後遺症,來繼續傷害我們的森林。」
台東林管處處長劉瓊蓮強調,為了提供國產材給國內木材市場,必須重新檢討現有的林業經營政策,這是個全國性的企畫,全面性的人工林清查計畫已經啟動。
心得:
我們都知道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其資源的經營正是永續社會的基礎,森林所發揮的功能能使千百萬人受益,具體的例子除了供水與防洪外,地震鬆動地層,經常會因為暴雨造成土石流災害,而在森林所在的地方,都能發生相當的物理截阻功效,但是在過度開墾的山坡、茶園與種植檳榔的地方,則常見嚴重的災害發生,這是因為森林具有密生高大樹幹、枝多根深、地表有植物覆蓋的特性,能夠形成茂密的擋土綠帶,提供減緩逕流的強大功能。森林資源的發展明明早已列為臺灣林業經營的重要策略,如此重視卻發生紕漏,明明知道疏伐作業技術生疏,沒有經過慎重的策略與檢視,就冒然伐採,造成森林土地的嚴重破壞,給當地環境造成不小的後遺症,土地容易有土石流情形的發生。林管處的考量是因為認為台灣林產工業所使用的原料太過仰賴進口,應設法提高國產木材的自給能力,但在提高的同時,森林保育也同樣重要,森林不是取用不竭的資源,正確的作法應是要保持生產與更新的平衡,如果不好好進步疏伐的技術及做好有效規劃與檢視,這種情形肯定會再次發生,且對土地環境造成的不良後果可能更加嚴重,到時將如何彌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