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第一次大事記

【我們的島】吃魚這門課

政二A白昕祐06114112
時間:2018年9月24日
出處:公視記者 張岱屏 賴冠丞 許中熹※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吃魚這門課】

內文:
     台灣四面環海、魚種豐富,但是我們對周遭的魚其實很陌生。因為不認識、不了解,許多魚並沒有被珍惜對待。而漁民是造成海洋資源枯竭的元凶嗎?其實,改變的開端,也在我們的餐桌上。

     早上七點,基隆漁港碼頭邊,漁工們忙碌地卸下一批批漁獲,魚販來到這裡買剛下船的海產。這些冷凍漁獲中,只有四成是賣到市場或海產店,其他六成以上都是廉價雜魚,只能賣給加工廠商,做成魚粉或養殖用的飼料。
  台灣沿近海魚類多達一百多種,近年來漁業資源銳減,但大多數漁獲卻沒有被好好利用。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理事長白尚儒感嘆:「所謂無魚之島,不盡然是漁民把魚抓光,而是我們浪費了很多魚。」
  白尚儒生長在基隆,從小跟著父親釣魚,回想小時候在漁港邊,常有整群海鳥追逐魚群,如今魚群銳減,海鳥也是零零落落。為了挽回心中曾有過的海洋,他在網路上建立永續漁業討論平台,串連消費者、漁民、學者專家。2017年成立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許多漁民加入成為推動永續漁業的生力軍。

  推動永續漁業除了漁民本身的意願,消費者的力量也是關鍵。台灣雖然是海島國家,但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周遭有哪些魚,也不太懂要怎麼料理。為了讓民眾知道怎麼吃魚,對海洋生態才有幫助,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從2018年開始舉辦食魚教育課程,教大家辨認魚種、漁法和料理方式。小型、洄游性魚類,像竹筴魚、沙丁魚、秋刀魚,因為數量比較多,是比較建議食用的魚種。
  除了辨認魚種,食魚教育課程也教民眾怎樣處理魚才能保有鮮美。也許你會奇怪,一條魚新不新鮮跟健康有關,但是跟漁業資源的永續,又有什麼關係?海科館博士廖運志指出,漁獲的鮮度跟漁法有很大的關係,以底拖網為例,魚在網子裡停留時間較久,新鮮狀態當然不如一支釣等漁法。另外根據研究,拖網的混獲比例高達五成以上,往往造成資源浪費。

白尚儒也認為,台灣漁業過去只追求數量,在提升魚貨品質與附加價值的努力上,還相當落後。以竹筴魚來說,大量捕撈一條價格僅二三十塊,還常被當成下雜魚,做為養殖飼料。但是在日本用一支釣釣上來竹筴魚,在船上立即放血處理,只要保鮮得宜,價格可能是台灣的十幾倍。當魚的附加價值提高,漁民少抓一些魚,還是可以維持生計。

參與永續食魚課程的爸爸媽媽,將竹筴魚肉切下,小孩仔細挑刺,原來竹筴魚也可以做成美味生魚片。白尚儒笑說,好好對待一條魚,你才可以認識牠真正靈魂的味道,而這個好好對待,不只是漁民的責任,也是消費者的責任。食魚教育不只在都市,也延伸到產地。花蓮七星潭沿岸的定置漁業,日治時期到現在有近百年的歷史,魚網固定在海中像一層層的階梯,魚群可以游進去也可以游出來,是相對比較友善的漁法,捕獲的魚也以洄游性魚類居多。

定置漁場第二代老闆黃建衛,回想小時候颱風過後,許多漁民都會來岸邊撿被浪打上來的魚蝦,現在這種景況已經消失,漁獲量逐年下滑,業者必須尋思轉型之道。

黃建衛的表妹黃紋綺,大學時念海洋管理,因為對海洋的熱愛,畢業後回到家鄉,希望替傳統漁業帶來轉型活力。黃建衛曾去花蓮的國小上課,問學生午餐都吃什麼魚,學生的答案卻是喜相逢這些進口魚,他心頭一沉,自問,每天捕撈這麼多魚,為什麼當地學生卻吃不到,也不認識?
  定置漁場的漁獲,大部分都送去做成各種加工產品,一般市場很難買到。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花蓮近海的魚類與漁法,黃紋綺與賞鯨船合作,遊客出海不只賞鯨,更會到定置漁場附近,近距離觀察漁民的作業方式。

收網結束,接下來就是漁人的衝浪秀。漁獲被吊掛到膠筏上,沉重的魚網一放上去,海水立即淹過膠筏,漁撈長看準時機衝回岸邊,這些都是靠幾十年經驗與技術的累積。

除了現場體驗漁場作業方式,業者也提供新鮮的魚,教民眾怎麼料理。黃建衛勾勒起心中的願景:「我們希望食魚教育能讓更多人認識魚,一起推動永續海鮮、友善海洋」。

不只是野生魚類,養殖水產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文蛤是對環境比較友善的水產,台南七股是文蛤養殖重鎮,很多人不知道,七股的養殖環境其實很特別。潟湖的養殖環境得天獨厚,純海水養殖,不用換水也不用水車打氣,養殖密度只有雲林、彰化的四分之一,養殖時間長,成本也比較高。從野生魚類到養殖水產,到底什麼該吃?什麼應該少吃?2012年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曾出版海鮮指南,將海鮮分成綠燈、黃燈、紅燈等三種,2018年重新修訂,鯖魚因為漁法問題,從綠燈改列為黃燈。目前正當產季的花蟹、三點蟹等屬於黃燈,要大快朵頤前,恐怕得先想一想。修正的海鮮指南中也特別強調,沿岸各種珊瑚礁魚類,都是紅燈物種,要避免食用。

未來會不會有更多的魚,從綠燈改列黃燈,甚至是紅燈呢?政府的漁業管理很重要,但在捕撈方式與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前,消費者只能從餐桌上開始改變。台灣人愛吃魚,從產地到餐桌,吃魚這門課,還有許多篇章可以學習

心得:
        四面環海的台灣,在飲食文化之中,和海鮮的關係確實是密不可分的,透過這部紀錄片的視角,其實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說,台灣人在面對於海洋資源枯竭的議題上,確實還有很多值得再教育的地方,我覺得我大概可以從下列三個面向作為分析:

1.食用海鮮的物種:
                                
  事實上在台灣,應該說整個華人世界的思維裡面,越是珍貴稀有的海鮮食材,越容易讓人們挑起食慾,說是愛吃也好,或是炫富心態也好,確實在食用海鮮物種這件事情上,台灣人還做得不夠好,我們對於海鮮的觀念強調稀少、野生,包含像是魚翅、以及馬糞海膽,這些數量稀少,資源珍貴的海鮮食品,縱使現今養殖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有很多對於環境更友善的養殖海鮮,但是許多人還是一昧地追求野生海產,造成這些稀有物種不但沒有透過適當的捕撈管制,或是政策性的保育計畫,更在價格高漲的時候增加捕撈的數項,讓這些已經逐漸稀少的物種的存在變得更加的渺小。

2.捕撈的手段
  
  對於海洋資源的枯竭,我可以很肯定一件事情,那就是現今台灣許多漁船對於漁獲捕撈的方式確實是令人髮指。曾經我實際走一遭到宜蘭縣的龜山漁港,發現許多攤販販售的籃子裡面,布滿各式魚種的小魚,有的甚至只有正常魚隻大小的十分之一不到,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理由很簡單:-流刺網-,這是許多小型船隻漁民所會使用的捕撈手段,因為船隻體型太小,無法放置大型漁網和載運太多魚貨,加上魚貨日益的減少,為了增進魚貨的數量,所以就用這樣的手法,將大魚小魚一網打盡。
  這樣的捕撈方式,真的是令人不禁感嘆這些漁民的智商到底何在?這樣捕撈出來的魚貨不僅經濟價值不高,更會讓這些小魚無法長成大魚,造成更大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捕撈方式根本完全經濟效益都沒有,到底是哪個腦袋破洞的人想出來的?

3.食用的價值

  上述兩點已經提及台灣現今海洋資源所面臨短缺以及破壞生態平衡的各種難題,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食用的價值,這些捕撈上岸的魚貨,必須要保存得當,並且在食用的過程中,必須要盡量的減少浪費,才能夠是將這些珍貴的海洋資源發揮到最大的用處。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竟可能的食用養殖漁業代替捕撈漁業,以便讓海洋生態有喘息的空間,以及盡量食用當季的食材,以免打亂海洋生態的次序。

  綜觀上述幾點分析,只能說個人粗淺的看法,縱使上述觀點都是以綠色生態的觀念貫徹,但也因為我們台灣人非常愛吃海鮮,所以要大家直接停止對魚海鮮的食用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與其叫大家不吃,不如叫大家如何聰明、環保的吃,這才是問題真正的解決之道。

  最後,以綠色政治的觀點而論,我覺得對於政府效能而言,由去年行政院成立了【海洋委員會】,足以見得海洋對於我們的台灣的生活是多麼的重要,也因此,政府應該更加努力的保育我們的海洋,透過計畫性的保育政策,還有符合生態原則的捕撈收手法等方式,來保育我們熟悉的那片海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