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快時尚潮流 香港新銳設計師化廢布成華服
政四B 陳妍伶 04114230
時間:2018年10月01日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內容: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consultancy)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消費者購買的服裝量比2000年增加了60%,保留衣服的時間則減半。但一向消費主義橫行而聞名的香港,近日吹起一股反快時尚風潮,相關運動正萌芽紮根,不但修改服飾的工作坊及快閃交換活動越來越受歡迎,設計師也在伸展台上展示回收布料製的衣飾。
新銳設計師李顯峰在近日登場的香港永續時裝比賽中展示以舊傘傘布及廢棄窗簾製成的衣飾,經他一雙巧手設計,任何二手布料都不嫌破舊。李顯峰試圖設計男女皆宜、可調整外觀的衣飾,方便消費者與他人共享。他說:「你可以轉送他人,男女皆可。」
心得:
近年來各大平價精品服飾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在台設立,時尚不再高不可攀,反而變得物美價廉,不斷推陳出新,但在買衣服的當下,我們可能沒注意到,快速時尚其實滋生不少環境與社會問題,平價時尚可能一點也不便宜。
不斷汰舊換新的結果,激起更多的資源浪費與污染,許多衣服穿沒幾次就丟,或過季後就銷毀淘汰,著實已經是種浪費。根據調查,台灣人每年丟掉520萬件衣服、420萬件褲子以及540萬雙鞋,衣櫃裡更有20%的衣物是很少穿或從來不穿,快時尚讓衣服變成像免洗筷一樣的可拋棄式產品,嚴重扼殺地球環境。
服裝產業是世界上第二大汙染產業,僅次於石油業,這項事實肯定令很多人感到驚訝,一般我們談到汙染,大部分會聯想到石化、燃油、重工業,但整個服裝產業會牽涉到的供應鏈,其實是相當廣泛且嚴重的,它涉及生產、原料,紡織品製造、服裝設計,運輸、零售等環節,包含長期且多樣的供應鏈,時尚的碳足跡是非常巨大的。
時尚是一個複雜的業務,服飾大廠往往設在勞力成本低的國家,但這些國家卻缺乏原料,只能從中國或美國等地運來,製造完又要再運送到全球,這中間的陸運、空運的碳排放可想而知是很高的。衣服最需要的則是染料。染料製作完的廢水直接排入河流,說穿了,河川基本上是充滿化學物質的毒物河,生物完全無法生存。而衣服中的某些材質,如尼龍,是由石化工業所提煉出的產品,這些材質再製造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它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要比二氧化碳大得多。
一件衣服背後所隱藏的環境問題是如此嚴重,現在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很多賣衣服的攤販,服飾產業隨處可見,甚至比便利商店還多,而現在的人看到喜歡的衣服就買,也不會思考究竟這些衣服買了到底會不會穿,衣櫥裡也還躺著一堆上次逛街買的衣服,有的衣服甚至買了兩、三年都沒穿過,這些舉動不只浪費,也間接破壞了地球的環境。
因此我們這組希望可以透過舊衣回收的方式,讓身邊的人知道,原來這一件件被他們所丟掉的衣服,背後竟然是地球破壞與全球暖化的因素之一。但是要改變人們常年已久的習慣並不容易,就連我自己也會看到喜歡的衣服就買,因此希望透過舊衣回收這個活動,宣傳快時尚所帶來的嚴重汙染,讓更多人知道地球現在正在面臨怎樣的危機,讓更多人可以對地球環境問題多一份關注,為環保多做一些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