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第一次大事紀

2030化石與再生能源的交叉點:現在開始拚!未來加油站供油也賣電

政二A 陳洋希 06114149
時間:2018-09-28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TEIA

內容:
  去年底的空污季節,行政院拋出「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全面電動化」的政策願景,引發熱烈討論。向來扮演油氣產業龍頭的國營事業「中油」,隨即登高一呼喊出三年內設置1000座充換電站的未來願景。

  要一家過去72年都在賣石油跟天然氣的公司以後改賣電?!如此重大的策略轉折,來自上任還不到一年的新任董事長戴謙。
  曾任南科管理局長、國科會副主委、南台科大校長的戴謙,去年11月接掌中油以來,陸續發表許多綠能計畫和轉型藍圖,不久前還和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Taiwan, ECCT)合作發表「下一世代能源:共策台灣能源轉型」報告書,對能源轉型展現強烈的企圖心。
  長年推廣氣候議題與減碳行動的廣播節目「氣候戰役在台灣」,經安排後獲得採訪戴謙的寶貴機會,藉此了解中油面對今後電動車浪潮的規劃,以及戴謙如何把傳統「加油站」轉變為「加電站」的推動作法,以下為節目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當天與中油公司董事長戴謙的對談精華:

四成營收都靠「油」,不轉不行

  戴謙開門見山地說,身為國營事業,中油必須扛起確保能源供應、照顧民生需求、扶植相關產業等重要任務,面對當前席捲全球的電動車趨勢,加上非核家園、減碳去污(空污)等訴求,中油當然要有所回應。「大家都希望有乾淨的空氣和環境,還想減少依賴化石能源,提高綠能到20%,這些目標是有挑戰,但各部會都很努力在準備。」
  當政府高喊2035年傳統機車退場、2040年燃油汽車退場,Gogoro、光陽等民間車廠,早就動了起來,對過去靠銷售油品貢獻四成營收的中油來說,更是不得不做、應關生死存亡的必要改革!戴謙分析,再生能源和石化能源兩條曲線的交叉點,極可能出現在2030年,屆時一旦民眾不再需要「加油槍」,中油的營運勢必大受衝擊,因此從現在起就得展開佈局動作。「我們要有危機意識,否則等2030年一到,就變成台語說的『看見棺材,才知道流目屎』!」
  中油擁有超過600家自營加油站及1300間加盟店,長年扮演國內油品通路領頭羊,目前在工業局提供的20億元預算支持下,預計今年底將有160座「充換電站」問世,服務愈來愈多的電動車騎士。然而,推動傳統加油站轉型,除了中油要率先嘗試,更要拉攏產業伙伴一起投入。

改革進行中,研發本土品牌「電池」

  戴謙想像,未來的加油站(或許到時得改叫「加電站」)不只供應油品和電池,也能裝再生能源發電機組,可將綠電賣給台電、或存入儲能裝置,扮演社區的能源服務與調度中心,成為城市能源網絡的重要節點,甚至可以讓車主在等待(充電)時喝咖啡、購買周邊商品,「中油希望做出一個Model(營運模式),提供伙伴們參考。」上述願景並非空談,中油目前已在嘉義和台南實際運行。
  此外,中油旗下三個研究所(綠能、煉製、探採),歷年也累積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製作電池的負極材料、軟碳(可替代石墨)等,今年5月還舉辦大規模論壇,邀請30家業者洽談,往後打算結合國內其他廠商,合力做出本土品牌的電池,協助台灣電動車產業鏈掌握關鍵技術能量,一起打國際賽。
  掌管這家動見觀瞻的國營油氣龍頭,儘管並非科班出身,但戴謙對於再生能源的發展並不陌生,過去替南科招商引資時,便曾引進後來一度坐上股王的太陽能大廠「茂迪」。戴謙認為,現在開始拚,以後可以是「黃金交叉」;假使沒有積極準備,以後可能就變成「死亡交叉」。
心得:
  台灣是個能源幾乎全靠進口的國家,中油所嘗試進行的轉型計畫,是要將營收過於依賴石油的情形改善。但即便逐步轉型為販售電力,在台灣供電緊湊的情況下,我認為是無法解決台灣缺能源的根本問題。但是,對於另一項綠能企畫,我是抱持持著新希望的看法。進口能源不足那就多投資綠能,即便現在綠能的能源轉化效率不高、占比不大,但只要繼續嘗試,技術終究有突破的一天,到那時大規模綠能也許不是夢,大家都能用到對環境傷害最小、最乾淨的能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