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廢變黃金」不是夢 屏東設農廢氣化爐一舉多得
政二A 楊兆暉 06114107
時間:2018/12/06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TEIA
內容:
屏東縣是農業大縣,耕作產生的農業廢棄物露天燃燒,統計約占全縣空污源PM2.5的二成,縣環保局5年前導入農廢減量計畫,以獎勵代工、成立環保農園等多元方式,回收農廢已成長至3000公噸。2018年在枋寮鄉設置生物炭發電設備,屏東環保局局長魯臺營說,除改善空污外,它可帶進售電、生物炭副產品等經濟效益。
今(2018)年農廢減燒導入循環經濟,破碎後的木質廢棄物集中收運,與廢物牛糞等混合製成燃料棒,送入可完全燃燒的氣化爐,產出的木醋液、焦油及生物炭等農業副產品,可應用在液肥或病蟲害的防治資材,改良土壤及作物,氣化爐收集可燃氣體造氣、發電,彷如座微型發電廠。
心得:
農業廢料,一直都是垃圾處理裡面的一個大項目,如今,它可以再生製成生物碳跟發電,是一大創舉,現今社會,燃煤發電的減量,已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勢,而發電穩定,但風險略高的核能發電,又不民眾接受,再生能源,是勢在必行的一條路,而這個農廢發電就可能是一種新的方式,燃燒農業廢料不僅耗費金錢,更排放二氧化碳,勞民傷財,現在,將它廢物利用,不僅降低垃圾量,更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真正落實節能減碳,而且,它是一項真正可落實的方案,因為它不僅沒有高成本投入,更有不少具有經濟價值的副產物產出,讓這個計畫在運作時,本身就能有資金來源,而它最大的優點是,它有一條自己系統的環境生態鏈,農作耕種後,產出的廢棄物回收,連同牛糞混合送入氣化爐,可產出生物碳、焦油等……將原本的廢棄物再度回歸土地,並改善土壤的土質,有利永續經營,讓土地不會因此貧瘠,而且中間產出的可燃氣體,更可用於發電,光是這些副產品跟電力的販售,估計至少就能維持這個模式繼續運作,不會停轉,比起政府的以核養綠,這個計畫更實際,確實有減少廢棄物、減少碳排放,資金更是到位,讓它字成一個體系,有完整的生態與生產鏈,加上上週所提到的以農廢料做成取代農藥的天然藥劑,這個市場,非常有潛力,將是一塊有看頭的大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