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第七次大事紀

班級:政二B
學號:06114215
姓名:莊易霖

時間:2018年11月15日

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14984

標題:洪孝宇:毒鳥 是農民殘忍?還是以往政策錯誤

內文

前幾天在嘉義發生的毒鳥事件,死鳥已經累計11種將近500隻,感謝當地熱血的學生們連續好幾天到現場清除死鳥,嘉義縣農業處和警方也都已經出動進行處理,感謝他們。

大家看到這樣的事情一定都很氣憤,於是出現了一些比較情緒性的評論,例如農民很殘忍很可惡、要拒買拒吃當地稻米等等,但我必須要說,這樣的留言不但對事情沒有幫助,而且可能導致往後的毒鳥行為更難被處理。
我一直強調毒鳥有其歷史因素,早年農政單位就是推廣用加保扶拌稻穀來防鳥害,當時普遍生態觀念不足,認為害鳥可以跟害蟲一樣用藥防治,大毒殺的年代也導致台灣的黑鳶幾乎滅絕。現在這種作法當然已無法被接受,高濃度的加保扶和萬靈都在2017年(或更早之前)禁止使用,但是難免仍會有少數農民已經習慣這樣的做法。
那為什麼說情緒性的留言會讓事情更難處理?因為鳥害的確沒有輕鬆簡單的防治方法,所以經常引發是人重要還是鳥重要的爭論,而抵制該區農產品甚至臆測作物有毒的言論,更會引起當地所有農民的反彈,指責貼文者要負擔損失責任。
這樣的爭吵和對立往往造成貼文者莫大的壓力,不想惹麻煩的人很快就會刪除貼文(甚至根本不貼也不通報),最終使毒鳥事件被掩蓋,粉飾太平,這樣的事已經發生過非常多次。
那到底要怎麼做?大家一樣可以關心毒鳥事件,但不要對農民做人身攻擊,請把關注焦點轉移到各縣市相關單位有無確實進行現場處理跟勸導(因為有的單位並不是如此積極),毒鳥事件不可能一夕消失,但每勸導一件就可以減少一件,這也是毒鳥社成立的宗旨。
發現農地毒鳥請通報各縣市1999,或臉書私訊「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過往毒鳥歷史請參閱〈從黑鳶中毒的線索,揭開過去大毒殺的年代〉。

心得
在這篇文章,用政策來討論為何農民會有毒鳥這樣的行為出現,的確這樣的習慣是早些年來台灣農民防制鳥害的做法,然而現在這樣的做法是會引起廣大的撻伐的,使用農藥毒死生物,這完全的不與現今提倡的永續生態相輔,更能說是背道而馳,但深入的去探討,農民毒鳥,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農民的收入就是她們所耕作的稻田收穫,如果收穫都被鳥吃掉了,那農民的心血不也都付諸流水了嗎?在這我認為是方法的錯誤,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驅趕小鳥,不是一定要用最激進的方式,不止違害了小鳥性命,對大自然也是一種汙染,還有在政策的方面,我認為可以針對鳥害或是蟲害做出相關的損失補償,不是一味的只會針對違法處罰,但這我想是一個太理想化的做法不可能達成。能說這樣的事情發生,要怪農民也不是,因為我們不是在局者,並不知其中的辛勞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