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撈太猖獗 坦尚尼亞魚源枯竭 部分得靠進口
政四B 0411430 陳妍伶時間:2018年10月23日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內容:
在坦尚尼亞三蘭港(Dar-es-Salaam),非法船隻用炸藥捕去大部分漁藏,破壞珊瑚礁和生態系統,更排擠當地漁民生計。
根據國際知名的「魚庫」(FishBase)資料庫,坦尚尼亞坐擁全世界最富饒的漁場,有1700多種魚種,其中47種是重要商業魚種,69種深海魚種,171種受威脅魚種。擁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坦尚尼亞理應不需進口魚類,但當地政府、區域機構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都警告,由於過度捕撈太過猖獗,使得坦尚尼亞漁業資源枯竭、價格上漲,並威脅糧食安全。
船數增漁獲反減 坦尚尼亞還需進口漁產
坦國政府表示,儘管漁船數量在五年內增加了近20%,達到6萬6000艘,但該國漁獲量大幅下降,從平均每年39萬噸降至2017年的36萬噸。2016年,坦尚尼亞的總需求量約為73萬噸,其中約50%來自海洋,其餘主要來自維多利亞湖和越來越多的養殖魚場。剩下的缺口由來自中國和其他地方的進口漁產補足。
但是取得坦尚尼亞年捕撈量或漁業資源的資料並不容易。聯合國表示,在非洲,不管是漁夫、商業型還是深海捕撈,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捕撈活動(IUU)據估計佔全國總額的20%,每年造成經濟損失4億美元。許多船隻是非法運輸或用假身份運營,在海上轉移的漁獲量沒有紀錄,而且漁獲上岸的資料也不準確。
此外,坦尚尼亞人口不斷增加,從2000年約3400萬人增加到今天的5900萬人,2035年預計達到8900萬人。漁業是重要的糧食來源,三蘭市和其他沿海城市對海鮮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增加,坦尚尼亞與烏干達和肯亞共享的維多利亞湖也已嚴重地過度捕撈。
非法炸魚盛行 採礦建築業取得炸藥容易
非政府組織「Stop Illegal Fishing」指出,需求暴增、價格上漲加上原本豐富的天然海洋資源,讓非法捕撈活動蓬勃發展。
非法漁業使用最簡單也最具生態破壞力的捕撈方法——炸魚。炸藥或肥料和煤油製成的自製瓶裝炸彈,一次爆炸可以在100英尺(約30.48公尺)半徑範圍內殺死多達400公斤的魚,價值高達1800美元,同時也會摧毀珊瑚礁,但是被抓到的可能性卻是微乎其微。
坦尚尼亞是世界上少數仍有炸魚活動的國家之一。「Stop Illegal Fishing」發言人表示:「爆裂物容易取得,多半來自採礦和建築業。執法不嚴、起訴率低、貪腐賄賂和對漁民的威脅恐嚇,讓這個產業囂張盛行。此外還摧毀珊瑚礁,威脅該國的國際旅遊業。」
外國籍拖網漁船 橫行東非沿海
坦國政府稱,中國籍漁船泰宏(音譯)1號和馬來西亞籍漁船Buah Naga 1號都曾被發現載有鯊魚鰭,顯示鯊魚屍體已被拋棄。坦國政府總計對外國漁船開出超過800萬美元的罰單。
負責監測印度洋非法捕撈的歐盟組織「IUUWatch」指出,大型外國拖網漁船在東非沿海很常見。「這些拖網漁船用巨大的無差別捕撈漁網消滅整群鮪魚,小魚也被撈起丟棄。」
雖然GPS和衛星系統讓漁船追蹤容易許多,但將他們緝捕歸案受審不但困難還很昂貴。去年,一項歐盟與世界銀行贊助的監測計畫在東非沿海的八個國家巡邏了49次,扣押12艘船,記錄120起違規。同時監測670艘船,其中許多船隻疑似涉及非法捕魚。
心得:海洋廣闊無際,裡面的資源更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但事實上近年來的非法捕撈、棲地破壞等已經改變了全球海洋的命運。科學家估計,全球 90% 的大型魚類已經在海洋絕跡,包括多種鮪魚、鯊魚、大比目魚、石斑魚和其他位於生態系頂端、可以幫助維持生態平衡的捕食者。
台灣四面環海,漁業是國內重要的產業,但海洋資源越來越少,但近年來台灣人吃的海鮮大多也都是進口。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二○一五年的研究報告,台灣北海岸魚種,三十年來至少銳減了七五%,從一百二十種減少至三十種。 跟著同步減少的是本土漁獲量,根據農委會的漁業年報,過去十年,台灣近海沿岸水產收穫量下降二三%,反之,進口的水產量成長高達二一二%。且台灣遠洋船隊從遠洋捕獲的海鮮並不是自己吃的,有的在國外直接賣往國際市場,或進台灣再轉出口賣到其他國家,而台灣自己吃的海鮮有七成是進口的。
海洋資源其實是可以恢復的,只要消費者與捕撈者的習慣改變就能讓魚回來。導致海洋資源枯竭的因素有很多種,所有的生態系統都會有循環期,我們的海鮮物種愈來愈單一化的原因,在於消費者的喜好決定了生產者怎麼捕撈。 海洋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唯有能更多人知道海洋所面臨的狀況,並且改變我們的消費方式與捕捉方式,才能使漁業資源生生不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